期刊简介

  《中国全科医学》创刊于1998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主办的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旬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222/R;邮发代号:80-258。该杂志是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中国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成果和全科医疗实践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实现生物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为宗旨的学术平台。核心收录情况:1.2014年版(即第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2015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为1.057。3.2015年-2016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国际数据库收录情况: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EMCare数据库;EMBiology数据库(EMBiology);EMCare数据库(EMCar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Ulrich。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出版部门: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957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3-1222/R

邮发代号: 80-258

出版周期 旬刊

创刊时间 1998

出版地区 河北

出版地区 河北

订购价格 820.00

杂志荣誉 获2000-2001年度河北省优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 国际刊号:1007-9572
  • 国内刊号:13-1222/R
  • 出版周期:旬刊
期刊荣誉:获2000-2001年度河北省优秀期刊期刊收录: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6年第30期文章
  • 上海市浦东新区慢性肾病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慢性肾病(CKD)患病情况,并探究CKD的危险因素.方法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200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横断面调查人群)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浦东新区符合纳入标准的常住居民10657例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静坐时间、睡眠时间、体育活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向心性肥胖、高尿酸血症);并对居民进行体格检查,......

    作者:刘晓琳;周弋;阮晓楠;周先锋;于思雨;邱桦;吴抗;毕文婕;芮欣忆 刊期: 2016- 30

  • 国外个人健康信息基本要素介评及其启示

    卫生信息化的实现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流转是世界性问题.美国、欧盟、加拿大均制定了系统性的法律框架,为医疗护理、科研、教育、统计、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卫生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依靠个人健康信息的合法流转,否则将会带来违法后果,并将阻碍信息跨境流转.本文从信息主体、信息特征、信息用途、信息属性4个方面解读国外“个人健康信息”的基本要素,并结合国内现状提出立法建议,为保障信息安全、促进信息流转提供参考.......

    作者:姜雯 刊期: 2016- 30

  • 全科医生的营养咨询服务:促进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健康

    背景妊娠期和产后妇女的健康饮食行为对母亲和婴儿短期及长期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妊娠期是实施健康行为干预的理想时期,妊娠期妇女此时很愿意接受健康信息.大多数妊娠期妇女,尤其在妊娠早期,与全科医生保持着规律且持续的联系.目的本文综述了妊娠期和产后妇女营养需求的新研究成果,介绍了一些全科医生可以使用的便捷方法,将简短有效的营养咨询服务方法纳入到规范化门诊服务中.讨论介绍了两种全科医生用来加强营养咨......

    作者:Lauren Ball;Shelley Wilkinson;《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6- 30

  •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中、西医对各类疾病的共识和指南陆续出台,而中西医结合的相关资料并不多,主要原因是要把中、西医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有机结合并凸显创新实非易事.我国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国,尽管政府部门对此进行了大量投入,但仍未明显改变脑血管病的现状和年轻化趋势.......

    作者: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6-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