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全科医学》创刊于1998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主办的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旬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222/R;邮发代号:80-258。该杂志是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中国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成果和全科医疗实践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实现生物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为宗旨的学术平台。核心收录情况:1.2014年版(即第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2015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为1.057。3.2015年-2016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国际数据库收录情况: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EMCare数据库;EMBiology数据库(EMBiology);EMCare数据库(EMCar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Ulrich。


医生职称改革:科研临床双加压

时间:2025-08-08 09:38:19

医疗界近日掀起波澜。一纸文件将副主任医师职称评审标准推上风口浪尖,科研指标与临床要求同步加码,犹如在医生职业发展的天平两端同时加压。这场被业界称为"最难晋升季"的改革,折射着中国医疗人才评价体系转型的阵痛与曙光。

手术刀与显微镜的拉锯战

新规将三甲医院医生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要求从年均1.5篇提升至2篇,临床工作量指标同比增加20%。这相当于要求主刀医生在完成日均10台手术的基础上,仍需保持实验室细胞培养的活性。某省会医院心外科主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将论文撰写、数据整理、课题申报等科研工作折合成时间,相当于每天仅有1.5小时可用于科研,这只够完成实验记录的整理。

破除"唯论文"的悖论突围

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解释,新政看似提高科研门槛,实则重构评价维度。将临床技术创新、疑难病例处置等纳入评分体系,相当于给擅长临床的医生开辟"第二考场"。上海某三甲医院的试点数据显示,改革后38%的晋升者凭借临床技术创新成果过关,这个数字是政策实施前的三倍。就像高考从单一分数录取变为综合素质评价,医生不必再挤独木桥。

时间管理的精密手术

面对双重压力,医疗管理者开始设计"时间缝合术"。北京某医院试点"科研任务分解制",允许临床团队共享科研成果,如同建筑工程中的项目分包。这种模式下,资深医生负责课题设计,年轻医生承担数据采集,行政人员协助文书工作,使个人科研时间压缩40%。有医生形容:“过去是孤军奋战,现在是集团军作战。”

医疗质量的双螺旋升级

政策倒逼产生的"鲶鱼效应"正在显现。广东某医院建立临床数据中心,将手术视频、病理切片等临床资料自动转化为科研素材,相当于给每位医生配备"科研助理"。这种转化使临床医生发表高质量论文周期缩短6-8个月。就像智能手机将通话功能拓展为移动终端,临床经验正在转化为学术生产力。

未来医生的能力拼图

新规引发的连锁反应超出政策设计者预期。部分医院开始设立"临床科学家"岗位,这类人才既能在手术室主刀复杂病例,又能在实验室指导课题,其培养模式类似医学界的"双学位"项目。数据显示,具备交叉能力的医生诊疗方案采纳率比单一型医生高出27%,这预示着医疗人才进化新方向。

晨光穿透医院走廊时,值班医生合上笔记本电脑,走向手术室的脚步依然坚定。这场牵动百万医者命运的职称改革,恰似医学发展的微观镜像——当科研与临床的双螺旋结构真正形成,中国医疗质量的跃迁或许就在这些步履匆匆间悄然孕育。破茧成蝶的阵痛,终将转化为医疗体系升级的集体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