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全科医学》创刊于1998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主办的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旬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222/R;邮发代号:80-258。该杂志是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中国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成果和全科医疗实践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实现生物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为宗旨的学术平台。核心收录情况:1.2014年版(即第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2015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为1.057。3.2015年-2016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国际数据库收录情况: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EMCare数据库;EMBiology数据库(EMBiology);EMCare数据库(EMCar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Ulrich。
药学晋升重点学科推动医改
时间:2025-07-31 10:10:12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将药学列为重点学科,并提出通过挂牌药师工作室、开设药事门诊等措施深化基层医疗服务改革。这一政策不仅是三明医改经验的延续,更是推动公立医院公益性改革的关键抓手。以下从多维度剖析其核心内涵与落地影响。
药学晋升重点学科:从幕后到台前的战略转型
长期以来,药学服务在医疗体系中更多扮演辅助角色,而此次政策将其定位为"重点学科",意味着药学将与临床医学、护理学并列成为医疗服务的三大支柱。这种转变类似于为建筑添置"第三根承重梁",显著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根据发布会披露的信息,改革目标直指2025年前构建覆盖诊疗全流程的药学服务体系。广东省的实践已初见成效——19家三甲医院试点药师处方权,相当于为药师配备"治疗指挥棒",使其从药品调配者升级为治疗方案制定者。
药师工作室:基层医疗的"用药守门人"机制
政策特别强调在社区卫生站、养老机构等场所建立家庭药师工作室,这种布局如同在居民家门口设置"用药安全哨所"。工作室将承担家庭药箱评估、多重用药指导等职能,相当于为慢性病患者配备"24小时用药管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作室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体系,形成"全科医生+专科药师"的协同模式,就像足球场上前锋与中场的关系——前者负责疾病诊断,后者专注用药方案优化。国家卫健委同步发布的《医疗机构药学门诊服务规范》为工作室运营提供了标准化操作手册,包括服务流程、质控标准等细则。
药事门诊:重构医患关系的"第四诊室"
与传统门诊不同,药事门诊专门解决"吃药不治病"的痛点。患者可在此获得用药方案调整、不良反应处置等服务,相当于在医生诊室旁开设"药物翻译间",把晦涩的药品说明书转化为个性化指导。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师收取服务费用,这种制度设计如同为专业服务安装"价值计量器",既体现药师劳动价值,又避免过度医疗。文件特别强调药事门诊要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针对老年人多重用药、儿童精准剂量等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三明经验的全国推广:公益性与专业性的平衡术
作为医改试验田,三明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以药养医"惯性。新政要求药学服务回归公益本质,但不同于简单取消药品加成,而是通过提升服务价值实现良性循环——好比把"砍药价"变为"种药效",既减轻患者负担,又保障医疗质量。配套措施包括将药学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建立药师分级培训体系等,这些设计构成政策落地的"齿轮组",确保改革措施咬合推进。
这项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医疗价值链。当药师从药房窗口走向诊室,当用药指导从附加服务变为核心诊疗环节,整个医疗体系正在完成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范式转换。正如建造一栋大楼需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紧密配合,未来优质医疗服务必将依赖医生与药师的深度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