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全科医学》创刊于1998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主办的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旬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222/R;邮发代号:80-258。该杂志是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中国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成果和全科医疗实践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实现生物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为宗旨的学术平台。核心收录情况:1.2014年版(即第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2015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为1.057。3.2015年-2016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国际数据库收录情况: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EMCare数据库;EMBiology数据库(EMBiology);EMCare数据库(EMCar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Ulrich。
贫血治疗指南:类型、药物与补血策略
时间:2025-07-15 10:23:55
贫血是血液中的“氧气快递员”数量不足
当人体内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就会引发贫血,导致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不同病因的贫血需“对症下药”,选对治疗方式才能事半功倍。以下从贫血类型识别、药物选择、科学补血策略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贫血类型不同,治疗方向天差地别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类型,因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受阻。患者常伴随乏力、指甲变脆等症状,女性、儿童和素食者风险较高。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因B12吸收障碍(如胃肠疾病)或摄入不足(如长期素食)引起,典型症状包括手脚麻木、舌炎,严重时可能损伤神经。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需通过免疫抑制剂、输血甚至骨髓移植治疗,属于急重症范畴。
二、药物选择:缺什么补什么,搭配有讲究
1. 硫酸亚铁:缺铁性贫血的“主力军”
硫酸亚铁是直接补铁的核心药物,可快速提升体内铁储备。但需注意两点:
用法: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随餐服用以减少刺激。若出现恶心、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可改用缓释剂型。
避坑指南:口服液可能造成牙齿染色,可用吸管饮用并及时漱口;避免与茶、牛奶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2. 维生素C:铁吸收的“黄金搭档”
维生素C能将难吸收的三价铁转化为易吸收的二价铁,提升补铁效率。推荐每日摄入100毫克(相当于1个橙子),治疗期可增至200-1000毫克,但需警惕过量引发腹泻或肾结石。
3. 叶酸:特定贫血的“精准修复剂”
叶酸(维生素B9)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常与B12缺乏相关)。普通成人每日需400微克,孕妇需600微克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需注意:叶酸过量可能掩盖B12缺乏症状,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科学补血:药食结合,避免误区
1. 饮食强化:给补血“加把火”
铁元素:红肉、动物肝脏含血红素铁,吸收率是植物性铁(如菠菜、黑木耳)的3倍。
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青椒可增强铁吸收,建议与高铁食物同餐食用。
叶酸: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芦笋)和豆类是天然来源,但烹饪时需避免长时间高温破坏营养。
2. 治疗雷区:这些操作可能适得其反
盲目补铁:非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可能引发铁过载,损伤肝脏。
忽视病因:例如胃酸不足或肠道疾病患者,单纯补铁无法解决吸收障碍问题。
剂量失控:维生素C每日摄入超过2000毫克可能引发健康风险,需严格遵医嘱。
四、特殊人群:补血方案需“量体裁衣”
孕妇:需同时补充铁(预防贫血)和叶酸(保护胎儿),但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过量。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可选用蛋白琥珀酸铁等刺激性小的剂型。
慢性病患者:如肾病或肝病患者需调整剂量,避免药物代谢加重器官负担。
治疗贫血如同“修复漏水的氧气管道”,需精准识别漏洞位置(贫血类型),选用合适的修补工具(药物),并配合科学维护(饮食与监测)。无论是常见的缺铁性贫血,还是复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核心原则都是“早诊断、对因治疗、定期复查”,避免走入“补得越多越好”的误区。